
西安人祭祖要知道清明节要求,不看别后悔
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。清明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祭祖的传统大节日之一。唐代诗人杜牧有一诗句是这样来形容清明的,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清明节这一天 ,或合家团聚,或上坟扫墓,或郊游踏青,活动多样。众位都知道清明节是节日,那么各位都知道清明节的传说吗?要是不知道呢?下面,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明节的传说以及清明节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。
清明节的传说
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追杀,而逃亡国外,流亡途中,在一处没有人烟的地方,又累又饿,再也无力站起来。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,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,随臣,介子推走到一僻静的地方,忍痛,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,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吃。重耳吃过肉汤后,渐渐恢复了精神,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的时候,激动万分的流下了眼泪。
十九年后,重耳作了国君,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。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,唯独忘了介子推。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,劝他面君讨赏,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。他打好行装,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。晋文公听说后,又羞又愧,后悔莫及。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,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。绵山山高路险,树木茂密,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,有人献计,从三面火烧绵山,逼出介子推。 大火烧遍绵山,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,火熄后,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。
晋文公见状,恸哭不已。装殓时,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,上写道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 为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。
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,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。便赐老柳树为”清明柳“,并晓谕天下,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。
清明节的意义
“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、缅怀先人的节日,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,更是一个远足踏青、亲近自然、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。“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,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。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”施爱东说,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,清明节是融合了“节气”与“节俗”的综合节日。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,此时天气回暖,到处生机勃勃,人们远足踏青,亲近自然,可谓顺应天时,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,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,有益于身心健康。 “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,我们可以归纳出,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,一是‘感恩纪念’,二是‘催护新生’。”
清明节祭祖禁忌
1、 清明节就是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。在中国或者说在华人眼里,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。若是不参加祭祖,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,一个忘记祖先的人。所以,能去墓地祭祖的一定要去祭祖,要是去不了墓地祭祖的,在自己的家也可以,比如:在家里阳台或客厅,或者路边画个圈,写上亲人的名字,留点口,朝家乡方向,摆上祭拜用的食品,烧上三支香,鞠躬三次,默念相关词语。然后,再烧纸钱祭祀。提醒朋友们这一条很重要。
2.由于祭祖是一项很严肃的事情,所以,在祭祖的时候,扫墓之前最好禁食:当你动身开始扫墓,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,衣著整齐,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。这一条,很重要。祭祖的时候,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,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。其次是祭祀,这一程序很关键,一是寄托哀思,二是与先人相感,因为山有灵而无主,先人有主而无灵,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。
3.提醒朋友们这就是fengshui。在祭祖的时候要注意,扫墓时,人们携带酒食果品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,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,再将纸钱焚化,为坟墓培上新土、修整坟墓,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,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,让他人看了,知道此坟尚有后人,然后叩头行礼祭拜。扫墓的时候要注意,不得嘻笑怒骂,大声喧哗、嘻笑怒骂,污言秽语,乱跑乱碰,随处小便,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,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。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,会被视之为亵渎,遇到不好的气场,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。
4.注意,扫墓的时间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,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,阴气逐渐增长,若是时运低的人,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。一般亲很快下,怀孕的妇女要避开清明拜山活动,女性来例假,最好也不要参加此类活动,特别是不能在下午三点后参加。加清明拜山活动南方通常儿女均前往扫墓,而北方一些地方,则通常女儿不前往扫墓,如果是出嫁的女儿则随夫前往扫墓。
5.去扫墓的时候,不要在先人墓地照相,在中国,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,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,祈求的意思。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,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,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。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。否则,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,各方面失衡。要是不小心在坟地照相了,除了删掉或者销毁这些照片外,最好在门口烧香,请出去不好之“气”。
临近清明节了,所以,大家要注意清明节前后,早晚温差大。扫墓、踏青时出门不宜过早,不要空腹上路;不要过度劳累,更要注意增添衣物保暖。但“春捂”须有度,如果“捂”过了头,易诱发中暑招惹“春火”。